大部分豆角來自海南的廣州食品市場,終究沒能幸免。海南“毒豆”在武漢事發(fā)后,正在疑惑廣州能否逃過一劫,江南市場的送檢樣品就以2/5的不合格率,拉響了今年第一號食品安全警報。而此前,市農(nóng)業(yè)部門對海南豆角的“日常檢測”,則告訴我們“平安無事”。
于是,食品安全中如魔咒般的老問題,又一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——為什么“日常檢測”總一無所獲,“緊急抽查”的結果總“石破天驚”?管理部門的回答,早已讓關注食品安全的市民耳熟能詳:快速檢測敏感度不高、毒素原本不在檢測范圍內(nèi)……
有些東西,因為陌生讓人生畏;類似的答復,卻因為熟悉而讓人恐懼。速測的低敏感度,不時讓問題食品輕松過關,卻因為成本低廉而被當作日常檢測的主要、甚至是唯一手段。如出現(xiàn)有毒豆角的江南市場,據(jù)說平日的檢測基本上都是速測,而配置的先進檢測儀器,可能是過于貴重了吧,常常隱居在二線。至于“水胺硫磷”之類的“禁用”農(nóng)藥,卻和三聚氰胺一樣,因為“危害巨大”,反倒長期享受著“免檢”待遇。這倒讓我想起了某些高檔小區(qū)的保安,他們的主要成就,是成功攔截沒帶門卡的業(yè)主,至于翻墻而入的盜賊,倒不在業(yè)務范圍之內(nèi)了。
在江南市場的樣品被檢出毒素后,市場管理方貼出了“緊急通知”,大意是說了三條:所有海南豆角都要有產(chǎn)地檢驗證明、沒有證明要上報接受抽檢、市場將不定時抽檢。發(fā)“緊急通知”強調(diào)這三條,不知是否可以這樣理解:以往就從來沒有認真查驗過產(chǎn)地檢驗證明,也很少上報和抽檢?
就在廣州查出有毒豆角、江南市場貼出“緊急通知”的當日,農(nóng)業(yè)部門也下發(fā)了一道“緊急通知”,在強調(diào)了一番早已有之的禁令和要求后,“舉一反三”的字眼也再次躍入我的眼簾??磥恚谑掳l(fā)之后,管理部門除了“擦屁股”,還是很在意“從源頭抓起”、從制度上找漏洞的。只不知“舉一反三”的“三”,到底是“天下三分明月夜、二分無賴是揚州”的“三”,還是“三分塵土、七分流水”的“三”。漢文字的無窮魅力和不盡之意背后,我看到的是屢抓不盡的“漏網(wǎng)之魚”。
毒豆角的成功入市再一次提醒,平日被賴以為有毒食品第一道“防火墻”的常規(guī)檢測,根本就是形同虛設,要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,還待另想高招。但類似武漢針對海南豆角發(fā)布的3個月“禁入令”,且不說“一竿子打翻一船人”的做法有失公允,3個月后怎么辦?更何況,三令五申的一道道“緊急通知”,說明并不是沒有管好食品安全的招數(shù),而總是“有招似無招”,只是一次次被寫入“緊急通知”的空文罷了。
